政府出資建“少年班”,昔日民間戲轉身跨地域“大茂腔”
2011-10-21 22:08:00 我要評論
韋國騫 趙新婷 來源: 大眾網[提要] “茂腔一唱,餅子貼在鍋臺上,鋤頭鋤到莊稼上,花針扎在指頭上。”膠東人對于茂腔的癡迷是有傳統的。今天在高密文化館,記者們感受到了茂腔的魅力。借勢文化體制改革,這種原來有著之稱的戲曲形式,正迎來突破地域限制、拓展自身影響力的絕佳機遇,為了將這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下去,高密市政府出資創立茂腔少年班,從這里學成的孩子將來都會有事業編制。
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“高密茂腔”。(攝影 燕雨)
老曲新唱,不少演員都是90后,新生代傳承老唱腔令人欣慰。(攝影 燕雨)
高密市文化館為演員提供了排練保障。(攝影 燕雨)
手寫簡譜: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任重道遠。(攝影 燕雨)
從裝束可以看出演員排練也很是嚴謹認真。(攝影 燕雨)
大眾網高密10月21日訊(記者 韋國騫 趙新婷) “茂腔一唱,餅子貼在鍋臺上,鋤頭鋤到莊稼上,花針扎在指頭上。”膠東人對于茂腔的癡迷是有傳統的。今天在高密文化館,記者們感受到了茂腔的魅力。借勢文化體制改革,這種原來有著之稱的戲曲形式,正迎來突破地域限制、拓展自身影響力的絕佳機遇,為了將這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下去,高密市政府出資創立茂腔少年班,從這里學成的孩子將來都會有事業編制。
今天下午,“文化強省看山東——第七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”大型采訪團參觀了濰坊的高密市文化館,文化館新館坐落于文體公園文化中心三區,高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“三賢四寶”便集中展示在其中。在茂腔展廳里,激昂婉轉的二胡伴奏,茂腔藝人古樸悠揚的唱腔,吸引了來此參觀的全國新媒體人的視覺聽覺神經。
茂腔是流行于膠東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,逢年過節,在各地擺攤或現搭臺演出。記者們聽到,其曲調質樸自然,委婉柔怨,最有特點的是唱腔通俗易懂,濃郁的膠東方言臺詞富有生活氣息,頗有“一聲直入青云去,多少悲歡起此時”之妙。高密市委常委、宣傳部長萬麗告訴記者,茂腔中,男女唱腔也無明顯區分,只從音的高低或節奏上有微小差異。唱腔旋律簡易,節奏平衡。而茂腔之所以原來被稱為“栓老婆撅子戲”,是因為唱詞多用本地方言,通俗易懂,有點像勞動號子那樣粗獷、有力、熱情、奔放,讓長期“主內”的賢妻們勞作閑時愿意聽一曲,唱一段。
據介紹,由高密茂腔劇團演出的現代戲《盼兒記》曾于1990年應邀晉京演出,頗受好評。2006年5月,高密茂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并被評為“和諧高密十個亮點”之一,和高密三絕一起稱為“高密四寶”。
文化產業體制改革,讓“栓老婆撅子戲”有了突破地域限制、融入市場的機會。高密市委常委、宣傳部長萬麗說,2006年高密茂腔決定轉企改制,當時濰坊人最怕的是祖祖輩輩流傳的茂腔在自己的手上給毀了。但是讓人欣慰的是,政府并沒有簡單地將大家推向市場,而是設立了非物質遺產保護基金,每年30多萬元,用于挖掘整理傳統劇目。政府還出資百萬元創立了茂腔少年班,培育后備人才,從這里成才的孩子,將來都會有事業編制。政府同還大量購買演藝公司的演出,鼓勵他們赴社區、企業、學校、廣場推廣茂腔藝術。
記者了解到,現在新組建的高密鳳城演藝公司,打破終身制,實行全員聘任制,因事設崗,競爭上崗,以崗定薪,面向市場,從過去的養人變成養戲。文化部對于高密茂腔的改革也非常贊賞,把經驗向全國推廣。
更多新聞
- 政府出資建“少年班”,昔日民間戲轉身跨地域“大茂腔”
- 手工造年畫、風箏 600年老手藝又添新創意
- 坊茨小鎮“新創意” 資源枯竭地區迎來文化再生
- 觀撲灰年畫 看“咸菜”磕出“金花”
- 濰坊市市民文化藝術中心:一個中心多種功能 文化生活惠及全民
相關閱讀
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
1、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。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,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、復制、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;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,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;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。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,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。
2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大眾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3、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大眾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,可與本網聯系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
4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30日內進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