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靜
張力軍從環保部副部長任上退休兩年多后,被中紀委宣布接受組織調查。但這只是“毛毛雨”,環保系統腐敗真正的“重災區”是環評領域,這是中央巡視意見中重點突出的問題,也是陳吉寧重拳出擊的對象。(8月11日 人民網)
一封題為《揭發“霧霾惡果背后猖狂權利黑手”》的舉報信列舉了原環保部原副部長張力軍等人的腐敗行為。盡管張力軍已從環保部副部長任上退休兩年多,但退休不等于安全著陸,終還是落了個“晚節不保”。據稱,張力軍將機動車尾氣檢測行業當提款機,如此,在筆者看來,這不僅不利于環保事業的發展,也污染了政治生態環境。
一名曾被認為是環保系統中專業能力較強的官員,卻涉嫌利用職權授意并伙同編造虛假資質、篡改國家標準、串通騙取中標、制售假冒偽劣計量用檢測產品牟取暴利,如此行為怎不會造成機動車污染無法控制?這也令人不禁想到張力軍曾發表的言論,他先是說“花18年治好空氣太久”,又講到“北京這樣的地方不用個15年、18年,很難治理好空氣”,難道他自己也清楚,由于自己的腐敗行徑阻礙了空氣治理的進程?
環保部門的官員靠權力謀利,不僅僅是貪污腐敗的問題,也是危害群眾生活質量的問題。近年來,出現在環保領域的腐敗案一再敲響反腐警鐘,如今陳吉寧履新后啟動的“環評風暴”對環保腐敗問題出了一記重拳。此外,為避免環保領域成為腐敗重災區,在嚴打腐敗行為的同時,還要嚴把環評關,在關鍵位置杜絕濫用權力的行為。
向污染宣戰必先向環保腐敗宣戰。在環保領域,政治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污染有著直接關系,如今,比環境污染更可怕的恐怕正是環保腐敗,只有鏟除環保腐敗滋生的土壤,讓環評等領域也如碧海藍天一樣清新,清朗的政治天空和整潔的生態環境才會出現在民眾面前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