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視新聞
蛇年春晚舞臺上,穿著花襖轉手絹的人形機器人亮相;最近多家企業發布新款人形機器人,它們爬樓、跑步、過坡,甚至能做早飯!人形機器人的各種“狠活”不斷突破人們的想象。
今年的全國兩會,“具身智能”作為人形機器人、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關鍵技術,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。報告同時提到,2025年,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、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、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。
不斷亮相新絕活,國內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到哪一步了?什么時候能在我們身邊“上崗工作”?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《新聞有觀點》特別策劃“行業洞察”,對話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市場體系總監楊正葉、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互動媒體標準推進委員會副主席包冉,一起聊聊人形機器人的現在與未來。
包 冉(左) 楊正葉(右)
《政府工作報告》首次提到“具身智能”,人形機器人的從業者們感受到更多積極信號。互聯網與信息科技專家包冉認為,“具身智能”恰恰說出了人形機器人當下的關鍵——智能化程度的提升。他說,人形機器人正在從傳統機器人更新迭代為智能化機器人,不同于自動化工廠里機械臂這類的傳統“機器人”,智能化機器人將在“具身智能”技術加持下,打破原有“預設型”機械工作模式,實時感知外界環境并就此判斷、決策、用行動來反饋,從而達到智慧識別加智能處理的目的。包冉以家居場景舉例,“同樣的面積戶型,各家的實際狀況千變萬化,機器人不可能通過預設來完成工作,只能通過實時的智能化感知來完成”。
對此,作為業內人士的楊正葉深有感觸,在他看來,類似蛇年春晚舞臺上的人形機器人的動態控制技術只是“第一步”,其未來發展將圍繞“人機交互”這一主題,不斷提升“具身智能”的能力。要想達到這一目的,需要兩個前提,一是強大的算力支撐,二是混合模型的研發應用。在強大算力的加持之下,基于視覺語言等“混合模型”的研發,才可能為機械體提供與物理世界交互的智能基礎,完成實時感知和決策。“一個機械體具備了跟這個物理世界交互的智能,人形機器人才可能成為我們真正的工作伙伴。”。
人形機器人操作訓練中(受訪者供圖)
在人形機器人應用研發的背后,高昂的研發成本不容忽視,這也成為研發企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。包冉分析說,當下的人形機器人除了相應的產品成本、后期升級維護成本外,算力成本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點。相比較于直接采購所有權這種高成本方式,他建議,采取“云租用”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產品算力成本。同理,通過“金融租賃”這樣的方式,能夠為研發企業達成降本增效的目的,把節約出來的成本用以增加企業人才培養和產品創新研發投入,提高產品的競爭力。“從相關標準的出臺到國際領域的競爭,我們期待著中國的人形智能機器人行業能夠從傳統的、特殊的、狹窄的垂直賽道走向更加廣闊的新賽道。”
人形機器人展示(受訪者供圖)
相關數據顯示,2024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10.17億美元,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50億美元,其中,中國市場規模到2030年將達到近380億元,機器人銷量將從0.4萬臺增長至27.12萬臺。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在全球都處于攀升態勢。
“社會持續進步,人類應該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存在的價值,探索自己喜歡的事物。”楊正葉認為,伴隨著人形機器人市場不斷擴大,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研發投入增加,在“第三次工業革命”之后的“工業4.0”時代,我們會帶來生產力的巨大變革。他提到,可以預見的是,相關產業和技術的發展,能夠為人類實現兩方面的解放,即“雙手的解放”和“頭腦的解放”。
這一過程在包冉看來,需要全社會聚焦到“如何使新的智能化的技術來增進人類的福祉”的主題之上。技術產業的發展背后是不斷加劇的數字鴻溝,構建一個與機器人共處的時代準則和社會規范,從而助力人類社會的發展,是人機交互演進過程中繞不過的一道坎。“尊重差異的前提下,我們實際上需要重構一個與大量機器人共處的社會準則或社會規范。”包冉說。
(央視新聞)
責編:
審核:郭凱
責編:郭凱